top of page

出師未捷身先衰──透視中國中青年的“職業枯竭”現象

Updated: Nov 19, 2019

張路加


職業枯竭症


“叮鈴鈴……”一陣長長的電話鈴聲,將在辦公室沙發上和衣而臥,熬了一整夜剛闔眼的小吳驚醒,又開始了他“拼博”的一天。

28歲的他,是北京一家日報的記者,工作兩年來,熬夜趕稿、四處奔波、黑白顛倒的無序生活,對他和他的同事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和高負荷的腦力運轉,使得不到三十歲的他,眼睛滿佈血絲,嘴唇出現暗紫,看上去已是臉色蒼白,虛弱不堪。

事實上,今天的中國大陸,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競爭壓力的加劇,在中青年族群中,特別是在城市中的知識階層和“白領人士”中間,越來越多的人正因拼命工作、努力賺錢,而透支著健康。起早貪黑,晨昏顛倒的“淘金”生活,使得這些本當神清氣爽、身強力壯的中青年,出現了嚴重的身心俱疲即所謂“職業枯竭”現象。


先用命換錢


當“一切向錢看”的經濟大潮,漫捲著今日的神州大地。當“有錢就是成功”的人生哲學,被大多數國人奉為圭臬,不少的青年便步入誤區,即認為成功的人生就是博命賺錢,必須想盡辦法掘得“第一桶金”。“四十歲以前先努力用命換錢,四十歲以後再拿錢續命”,成了青年白領聊以自慰的口號。

這些“新知青”(新一代的知識青年),通常在早上8時起床後(一般不吃早飯),一路衝到公司,對著電腦一坐就是一上午,同時邊接電話,邊一杯接一杯地喝濃咖啡提神。

中午吃個便當,或是一碗方便麵。下午則繼續忙碌。晚上多半加班加點,或是連續不斷的應酬,與客戶喝酒、泡吧、打麻將、談生意。往往要到深更半夜才回家,有時甚至幾天幾夜不睡覺。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是“吃得比豬少,幹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

他們的雙休日,要麼前往各類專科班“充電”,要麼在單位加班。許多人總覺得自己忙得沒時間,“三過父母家門而不入”,正常的人際交往和感情生活,也被“工作賺錢”所取代。只能自嘲“只與電腦談戀愛”、“嫁給了工作”。箇中的極端者們甚而“不談戀愛直接上床,迅速結婚飛快離婚”。

這種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據統計,中國死亡率最集中的年齡段,目前是30-50歲,高級知識分子人群的平均壽命僅為58歲。而且很多人有“頸椎增生、骨質疏鬆、微量元素缺乏、脂肪肝”等等疾病。

一方面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另一方面是生活壓力的無法排遣。由于就業壓力的增大,新知青們首先需要過關斬將爭奪工作機遇。然後又唯有拼命工作,以提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如此活在強烈的不安全感中,導致許多人夜不成寐,輾轉難眠。不久前,北京市衛生局的“健康睡眠”諮詢活動中,35歲以下的諮詢者竟佔了40%。如此的活法,不累倒也得壓垮,顯性和隱性的疾病正使得他們漸漸成為“被壓垮的一代”。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 “身体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金錢故,兩者皆可拋!”這些如今流行的順口溜,實實在在地揭示出,許多人已經到了要錢不要命的地步!


“49歲現象”


早在20多年前,著名光學專家蔣筑英因積勞成疾,43歲便與世長辭,引起社會的一片嘆息。然而,20年後的今天,蔣筑英式的悲劇還在不斷重演。單單近十年來英年早逝者,就包括了從數學家張廣厚到作家路遙、音樂家施光南等一大批才華橫溢的知識分子,他們都在50歲上下撒手人寰,倒在了人生和事業的顛峰上面。

此種情形發生之頻繁,被戲稱為中年知識分子的“49歲現象”,也有人稱之為“中國式早逝”。令人不禁扼腕嘆息!

最近中國國家体制改革委員會公佈的一個專項調查結果表明,中國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僅為58歲,低于全國平均壽命10歲左右。

近日一份跟蹤了近十年的“知識分子健康調查”顯示,北京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從十年前的58-59歲下降至調查時期的53-54歲,更比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北京市平均壽命75.85歲下降了近20歲。而上海地區,死亡的科技人員中,有15.6%是早逝于35-54歲的年齡段。

心、腦血管疾病是知識分子健康的頭號殺手,“過勞”是中年知識分子的普遍現象。長期的超負荷工作,精神一直處于緊張狀態,當累積疲勞到一定程度時,就會難以消除而進入病態疲勞,形成“疲勞綜合症”,嚴重的會導致“過勞死”。

“過勞”或“職業枯竭”的主要症狀表現為:身体疲勞、情緒低落、創造力衰減、價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易產生攻擊性行為等。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教授許燕提醒,當某人出現精力不濟、極度疲乏,以及失眠、頭痛、背痛、腸胃不適等綜合症狀時,就是極有可能是患上了“職業枯竭”。

從統計上來看,中國的中年知識分子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累倒的一代”,“職業枯竭”成了知識分子的流行病。


怎樣操下去?


中青年知識分子的“中國式早逝”以及普遍化的“職業枯竭”,有人歸結為和他們同時面臨的兩個致命的“轉型期”有關,即“社會轉型”和“身体轉型”。社會轉型使他們感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和焦慮,而身体轉型則使他們在重壓下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疾病纏身而轟然倒下。

今天的中國,經濟化浪潮中閃現的“千載難逢”的淘金機會讓無數人怦然心動,奮不顧“身”,其中作為站在風口浪尖第一線的知識分子和白領階層,若沒有警覺到獲利同時所要付出的各方面的代價,自是首當其衝,成了這波流行病的最大的犧牲者了。

如果說知識分子是中國的脊樑,中青年知識分子更撐著中國的明天,那麼要呼籲的是:趕快設法拯救這根脊樑!

兩千多年前,耶穌對著一班聽他講道的門徒,語重心長地說出了一句話:“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太》16:26)。

中國的知識分子啊,你聽到了嗎?



主要閱讀參考資料:

1.張偉:〈中國中青年“職業枯竭”嚴重〉,《中國青年報》,2004.8.15。

2.〈職業枯竭緣何成了流行病〉,搜狐文化頻道,2004.8.16。

3.張末:〈中國青年,要錢不要命?〉,《中國青年報》,2004.10.21。

4.李徑宇:〈中國知識分子,累倒的一代〉,《中國新聞周刊》,2004.4.9。

作者來自上海,現為“播種者國際協會”中國事工部負責人。


(載《舉目》2005年十七期)

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