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加
小劉半年前喜獲千金,可是撫養孩子卻成了一大難題。由於他近幾年一直沒有找到稱
心的工作,乾脆閑賦在家;妻子也經常換工作,這裡做半年,那裡晃三個月,月收入加起來才五、六百元。有了孩子後,小倆口便這個月住婆家,下個月住娘家,經濟上完全依賴兩邊的父母,心安理得地“啃”起父母們來了。
小張則是從一所專科學校畢業後,在一個待遇不錯的公司工作了半年後,便嫌“工作節奏太快”、“每天身心俱疲”而乾脆主動“炒了老闆魷魚”,回到家中,傍在父母身邊,照樣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衣食供應,並放言要“盡情享受青春歲月”,成日不是睡到日上三竿,就是四處閒逛,街頭“撲克大戰”、“麻將方陣”更是少不了他的身影。像上述小劉和小張這樣的人物,如今在中國大陸被媒體稱為“啃老一族”。這些生龍活虎的年輕人,已屆成年,有謀生能力,有些甚至讀了很高的學位,卻依舊在生活上主要依賴父母供應,伸手要錢,安心“啃老”,成為了一個日漸增大的“新失業群體”。據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近日公佈的調查顯示,中國高達 65%以上的家庭存在著“老養小”的現象,至少 30%的成年人被父母供養著,並已引發了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蔚為壯觀的“啃老”隊伍。
根據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張思寧副研究員的調查,目前單瀋陽一地就有三成左右的成年
人還在靠父母供養。“本該自立和贍養老人的這些成年人卻成了仍未“斷奶”的“啃老一
族”,對老人盡贍養的義務就更談不上了!”張思寧憤憤的說。在“哈爾濱人才交流中心”,疲憊不堪地為女兒在尋找工作機會的張女士已經連續往這裡奔波了好幾天。他們家的寶貝女兒大專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乾脆就在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地“啃”起老來。“二十多歲的人了,什麼都不會幹,而且動不動就支使我們。現在我和愛人的年齡越來越大了,我們商量著不能再這樣下去,總得給她找一份工作,讓她知道事情要從一點一滴做起...”
構成目前“啃老大軍”中的主要成分,大致有六大類:一類是高校畢業生,對就業過於挑剔,總認為尚未找到合自己心意的工作,於是“挑來挑去”的結果,往往是職業上“高不成低不就”,經濟生活上則“入不敷出”,而只能靠父母“救濟”。這類人數大約佔了總數的 20%。第二種是認為工作太累、太緊張,“不適應”而自動離崗離職的,佔了約10%左右;第三種是“創業幻想型”的青年人,他們本身有強烈的創業願望,但既缺乏目標,也缺乏真才實學,屢屢不成功但卻又不甘心“居人離下”當“打工仔”,這類人數也佔到近 20%;第四種是頻頻“跳槽”者,“跳來跳去”、“四處漂泊”的結果是“漂”到無事可做,只有賦閒在家,這類約佔了 10%;第五類是單位中下崗的年輕人,一方面再就業的希望渺茫,二方面其中有些人即使有機會,但面對如今緊張繁忙的新工作也覺得難以適應,乾脆不再考慮就業,這樣的人也佔到 10%。而最後一類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找苦髒累的工作,一段時間下來,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這一類佔了最大的比例,達 30%。
是什麼造就了“啃老”大軍?
今日中國蔚為壯觀的“啃老大軍”是如何在這短短十多年中形成的?廣州在一年多前由市委宣傳部、市勞動保障局等部門共同舉辦的一次講座中,向四千餘名與會者進行了問捲調查,結果發現社會上“啃老族”的出現有四大方面的原因,即“缺乏積極就業精神”(佔 48%),“主觀上存在心理困惑”(佔 24%),“就業難所造成”(佔 23%)以及“家長因對子女溺愛而本身難辭其咎”(佔 5%)。
客觀來說,當前中國的就業形勢確實不容樂觀,根據勞動部《2003-2004:中國就業報告》,中國目前正面臨自然新生勞動力的高峰期,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移往城市,而高新產業的興起卻不斷在減少對勞力密集型企業的需求,造成就業機會“僧多粥少”的局面。專家一般估計,目前城鎮新增勞動力中只有將近一半能夠實現就業。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許多有識之士認為當今的教育體制對造成‘啃老’現象也有不可推卻的責任。今日的教育拼命鼓勵青少年如何埋頭考試,卻很少教導他們懂得如何做人。孩子們從小被要求儘量往上讀書,考大學、考研究生、考博士生,但除此之外如何學得一技之長,如何增強動手能力,如何孝敬父母,卻是十分的缺乏,以至於“從小就被逼往‘社會的負擔’、‘父母的累贅’那條路上奔”。當然,有些父母過分溺愛孩子,總捨不得讓他們“放單飛”,甘心情願、半推半就的讓他們養在家中“啃父母”,這樣的情形也不在少數。
“啃老”一族的生態和心態
曾有一首打油詩這樣來描述今日”啃老一族”的生活狀態: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分消遙,九(久)坐不動,十足無用。不少擁有不低學歷的青年人起初只是心高氣傲的做著“有朝一日當上白領、找到外企”的美夢,但當待業一段日子後,志氣漸失、心灰意冷,由被動而主動進入“啃老一族”。另有一些,則是成天沉迷在網絡遊戲中,遊手好閒、怕苦怕累,甘願耽誤大好青春,安心“啃老”。《中國新聞網》的調查發現,當今“啃老一族”中獨生子女佔著不小的比例,許多人從小過慣了養尊處優的日子,缺乏競爭意識,對責任心、勤儉奮鬥、吃苦耐勞等觀念淡薄,面對挫折時也習慣性的選擇逃避,是他們無法自食其力的原因,“嬌”和“懒”幾乎成了通病。在“啃老一族”中間,一種較為普遍的心態是,父母掙錢我來花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們認為,在家中吃老人、用老人、要老人的錢都是應該的,做父母的就是應該“俯首甘為孺子牛”。一些極端的案例中,父母甚至到了“割肉養子”的地步而子女仍然不為所動、不思進取的有之,“拒絕工作而理直氣壯”的也有之,甚至高喊“做孩子的感覺真好”的也有之,令人不禁扼腕。
“襁褓青年”如何長大?
聖經路加福音十五章記載了耶穌所講的著名的“浪子回頭”的故事。一個“啃老”從家裡啃到家外的浪子,直到將父親給他的資產揮霍殆盡,淪落到與豬爭食、無處棲身的地步,才開始思想當怎樣真正做人的道理,知道根子出在“得罪了天”,終於良心發現,不僅願意回到父親身邊,且立志不再”啃老”,要親手作工,哪怕在家中當個工人也行,至終讓年邁的父親笑顏逐開、心得安慰。聖經明言:“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提後 3:10),且讓我們“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以弗所書 6:2)。我們實在當體恤父母為我們操勞了一輩子,把我們拉扯長大何等不易,如今是我們當靠己力生活,並奉養他們的時候。即使暫時因失業而由父母接濟,也不能將之當作心安理得的接受,而當發憤尋找生活出路。中國人常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真正能讓我們“正心”,唯有接受聖經真理,因為它不但教導我們怎樣去做,更將願做的心及需要的動力放在我們裡面,使我們能真正起來行動。親愛的朋友,您願意來嘗試明白聖經真理嗎?
參考資料
1. 孫洪偉:30%成年人靠父母養活“啃老族”帶來社會問題;《瀋陽晚報網路
版》;1995.9.23
2. 四大原因造就“啃老族”;新聞晨報網路版;2005.9.23
3. 胡曼钧:不健康的教育也是“啃老”的發動機;《燕趙都市報網路版》;
2005.9.23
4. “啃老族”折射溺愛之害;正義網;2005.9.23
5. 李佳佳:畢業卻不就業 滬上“啃老族”越演越烈為哪般?; 《中國新聞網》;
2006.6.14
6. 《聖經》新約
原載: 《舉目》雜誌第 25 期,二零零七年三月;
Comments